对于普通人来说,解剖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尸体或者对着不知属于谁的小腿骨学习人体构造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因此,每名医生的职场生涯里都深埋着属于他们的一段鲜活记忆,更有甚者,其鲜活程度,可能不亚于新婚。
 
往事不堪回首:第一次上手术,晕了!
       于医学生而言,尽管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神经和五官已经足够坚强,却有很多人在自己的第一次手术经历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囧字。
      (为了保护男同胞的高大形象,这里仅仅分享一下女同胞主动向小编坦诚的回忆) 
 
(拍摄于1989年)
        曾有着二十年内科工作经历的杨海鹰回想起自己的医学生涯忍俊不禁:实习时第一次给狗做手术,胃穿孔修复术,全班6组,我第一个做完,从此后立志做个外科医生。可哪知道后来在人身上一实践,看第一次手术就晕过去了。那种感觉,腿软、上不来气儿,难以形容。选外科还是内科,丰满和骨感,梦想与现实,从医之路就是这样。
 
亚力山大:第一次突如其来的人工呼吸!
        虽说心肺复苏这项技能从上学到实习到工作我们反复修习了无数遍,可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失去生命体征,又有多少人能迅速反应冲上去挽救他的生命呢?普通人可以说我不会,但一个任何岗位的医护人员却都不能视而不见。
 
(拍摄于2007年)
       照片上居中的是放射线的彭龙医生,一天上夜班的路上,突遇车祸患者发生心脏骤停,他上前二话不说开始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说起为一名男性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彭龙至今印象深刻,但他说如果下次遇到,还会选择上前救人,为医者的责任感让他无法退却。
 
无可替代的成就感——第一次更换人工关节
 
(拍摄于1981年)
        1991年,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骨科后,吕日新迎来了独立完成的第一例关节置换手术,给一位辽工大的退休教授更换了人工髋关节,小编还在上小学,人家主任都在换关节了,牛啊!
 
开创先河——亲历全市首例神经显微外科手术
 
(拍摄于1984年)
        谈起自己从医的第一次,李宝东主任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医院请北京天坛医院的一位教授来阜新为一名听神经瘤患者做手术。当时阜新的医疗水平有限,甚至没有手术用的显微镜,但这次用借来的显微镜完成的手术经历却让李主任认识到了显微外科广阔的发展前景,开启了阜新地区神经显微外科手术的历史。
 
温暖直达心底:第一台独立夜班的手术
 
(拍摄于2014年)
       骨外一的张元震医生是2015年参加工作的硕士生,外科职场新人。他的第一个夜班遇到了一个足外伤的患者,本以为是普通的皮肤裂伤,可不料在给患者局麻后,发现足背动脉断裂,出血量大,血管断端很不好找。配台的手术护士东方和王祎然凭借经验和患者聊天分散注意力,让他不再躁动,保证了张大夫在局麻药失效前成功缝合了足背。第一个夜班的手术,张元震感受到的是团队和同伴给予他的直达心底的温暖。
 
相信生命有奇迹——生命中的第一次重大抢救
 
(拍摄于2001年)
        消化内科医生杨志超的医学生涯里,第一次参与的重大抢救是他在急诊科实习的时候。半夜里120送来了一名重度车祸伤可以用支离破碎来形容的患者,生机渺茫。医院的六位内外科主任都从家中赶来抢救,经过一夜的努力,这个四肢仅余一条左腿的患者奇迹般的生还。得知喜讯的病人家属挨个给参与抢救的医生们磕头致谢,包括当时在场的实习生杨志超。自那时起,他开始相信生命有奇迹。
 
小医生的平凡与伟大——第一次独立完成肝癌介入手术
 
(拍摄于2006年)
        介入血管神经外科的刘磊医生清晰地记得自己独立完成的第一例肝癌介入手术,当自己艰难地利用微导管进入肿瘤供血的血管,完全破坏了肿瘤的血供而对患者的正常肝脏组织没有半点损伤的时候,他觉得长时间在放射线下工作,穿着二十几斤的铅衣,这些苦累都抵不过能够延长癌症患者生命的成就感。
 
用光全院的阿托品——第一次成功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拍摄于2006年)
       李永超医生永远难忘抢救那名喝下200毫升乐果患者的经历,溢满整个走廊的农药味,每20分钟注射一次阿托品几乎耗尽了医院的库存。第二天,在为患者实施了血液灌流后,她终于重获生机。生命如此脆弱,却也如此坚强。
 
傻掉的当下,只余记忆——第一次手术观摩
 
(拍摄于2011年)
       滕玉刚医生大四实习的第一台手术是观摩剖腹产,当他和两名女同学直面切开产妇腹部后潮水般涌出来的羊水和血液时,虽没像女同学一样直接面色惨白的晕倒,但也是小心脏怦怦乱跳,大脑里如遭雷击般一片空白,直到离开手术室,他都觉得自己是木木的。试问,又有哪个医生的视觉、听觉没有经受过这样直接而残酷的历练呢?
 
惊心动魄-第一次汗水湿透衣背的手术
 
(拍摄于1987年)
       这是心内一的英海蓉主任大二时的淑女照,也许温婉知性女医生的强悍一面只能到工作中去寻找。一月的一个深夜,一名急性大面积下壁心梗的患者需要行急诊介入手术,术中患者频发室颤十余次,英主任和助手边除颤,边行心脏按压,想尽办法留住病人的一线生机,在患者恢复心跳后迅速完成了介入手术。在这短短40分钟里,医护人员内心的焦灼与紧张,想要挽救一位年轻生命的渴盼无从表达。但术后脱下沉重的铅衣,寒冬深夜里浸透手术服的汗水证明一切。为了挽救生命,医生们也是在拼命啊!
 
助人健康的幸福感——第一次胸腔闭式引流
 
(拍摄于1991年)
       如今的于海翔主任领导着中心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但让他最有成就感的却是工作之初的一台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当时这名老慢支的患者发生了气胸,呼吸极度困难,口唇发绀,于海翔独立为患者迅速完成了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的症状在瞬间缓解,口唇恢复了正常颜色。于海翔在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了为医者助人健康的幸福感!
 
面对质疑用实力说话——第一次力排众议
 
(拍摄于2002年)
       在神经外一科工作多年的张英波主任参与过很多的脑瘤手术,让他最为难忘的是力排众议为一位82岁的高龄患者切除了一个8CM×12CM的巨大肿瘤。术前诸多难题横亘在他面前,患者经济压力大、同事们都不看好手术治疗方案,患者家属对术后效果的质疑。顶着压力完成了手术的他,收获了患者从小便失禁无法行走到完全恢复的效果,收获了同行的赞许和肯定,也收获了患者家属的真挚感谢。那一刻,他无比的满足!
 
       对一名医生来说,从怀抱济世救人的梦想到准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能够熟练自如地将患者的顽疾清除之间有段长长的距离。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经历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学习过程,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只为能够帮助那些病痛着的人们。所以,请打开心房,去相信这个群体为生命负责的态度吧!